金頻道有線電視電話02-2756-4622
大安文山有線電視、金頻道有線電視、陽明山有線電視、新台北有線電視申辦台北市各行政區域第四台|網路寬頻等業務。一通電話、一天三班、立即安裝。來電獨享優惠客服電話02-2756-4622。
服務區域:內湖區、南港區、信義區、大安區、文山區、中山區、大同區、松山區、士林區、北投區,服務專線為您服務。
服務專線電話:02-2756-4622
許專員優惠專線:0923-258-508(APP)
電競冠軍暗殺星風光回台,勞保破產股市不明朗,更多消費生活一通電話立即申裝台北市第四台|網路寬頻|金頻道有線電視|陽明山有線電視|新台北有線電視|大安文山有線電視服務專線客服電話02-2756-4622。
台北市有線電視費率如下
方案 1 : ( 有線電視方案 )
民國 103年 台北市有線電視 費率標準 |
||||||
服務產品 |
月繳 |
雙月繳 |
半年繳 |
年繳 |
裝機費 |
保證金 |
有線電視 |
$495 |
$990 |
$2,940 |
$5,880 |
$500 |
$0 |
HD數位頻道 |
1.每月再99加元,即可享有HD數位頻道。 2.數位機上盒,退租時退還。 |
方案 2:( 有線電視+光纖寬頻上網+HD數位頻道 )
超級寬頻方案 -- 有線電視+光纖寬頻上網 +Super MOD數位頻道 一次搞定!! |
|||||
速率 |
平均費用 |
押金 |
贈品 |
產品內容 |
備註 |
24M / 5M |
$1,253元 / 月 |
$500元 |
禮劵 600元 |
有線電視 + 網路 + HD數位頻道 |
|
60M / 10M |
$1,363元 / 月 |
禮劵1000元 |
有線電視 + 網路 + HD數位頻道 |
||
100M /10M |
$1,433元 / 月 |
禮劵1200元 |
有線電視 + 網路 + HD數位頻道 |
||
120M /10M |
$1,482元 / 月 |
禮劵 1500元 |
有線電視 + 網路 + HD數位頻道 |
||
安裝時間︰早9:00~12:00 午14:00~17:00 晚18:00~21:00 , 全年無休。 |
|||||
** 24M及60M 可免費建置無線上網環境 ** |
方案 3 : ( 光纖寬頻 學生方案 )
凱擘 大寬頻 光纖寬頻上網 學生方案
|
|||||
速率
|
方案費用
|
保證金
|
裝機費
|
無線環境
|
備註
|
24M / 5M
|
$699元 / 月繳
|
$500元
|
$500
|
免費建置
|
*合約期滿退租時,保證金全數退還。
|
60M / 10M
|
$809元 / 月繳
|
$500
|
免費建置
|
||
100M/10M
|
$879元 / 月繳
|
$500
|
免費建置
|
||
安裝時間︰早9:00~12:00 午14:00~17:00 晚18:00~21:00 全年無休 假日亦可安裝服務.
|
~高畫質HD數位頻道內容~
數位頻道 : 104個類比頻道 + 歷史頻道、隨選影片、罪案偵緝、人物傳記、MGM、STC、Star World、Kidsco、Channel News Asia、BBC WORLD、CNN、彭博財經頻道、DW-TVAsia、法國TV5電視台、澳洲網頻道、彩虹、松視成人四台、30台九太數位音樂頻道、最新電影隨選頻道、電視遊戲 ........
1.本優惠方案限新用戶申請,合約期間內用戶不得退租方案中之數位電視服務或頻道,惟本公司保留特選頻道組內容(包含但不限於頻道或其他加值服務)異動之權利。2.本優惠方案需同時租用「有線電視」與「寬頻上網」與「數位電視」三項服務並簽約二年,合約期間內不得退租或降頻,且該三項服務之裝機地址皆須係同一裝機地址。用戶若提前退租任一服務,需支付違約金2,000~4,000元,其他另二項服務資費需調整為退租時公司所公告之費率按原繳別計費收取。(本方案僅適用於有線電視預付制之用戶,後付制不適用上述優惠方案。)3.上述優惠方案需季繳、半年繳或年繳,方享該優惠價格,月繳用戶需另加30元月費。4.用戶須繳交「寬頻上網」設備保證金1,000元及數位電視服務設備保證金500元,上述設備保證金於用戶依約終止服務並繳回所有設備後無息退還。5.贈送momo購物金300元,相關使用規定請參閱momo購物金禮券背面說明。6.公司保有異動優惠方案內容之權利,贈品(包含但不限於實物、頻道或其他收視服務)參考價格之變動恕不另行通知。7.所有贈品顏色及形式以實物為準。贈品之保固、維修及更換事宜由商品供應商負責,且本公司保有異動贈品及方案(包含但不限於實物、頻道或其他收視服務)之權利。8.在確認交易條件無誤後,贈品將於完裝竣工日後三十個工作天內寄送至指定地址。9.本方案僅適用於凱擘大寬頻服務區域。
轉載自-北投區地名沿革:陳玉萍
往昔之地名,常蘊涵濃厚之地方色彩。然而許多地區則因都市的現代化而失去既有的景觀,舊地名也隨之不合時宜。新的地名多半無法窺出一地在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所以研究居住地所在的鄉土地名,有助於我們對鄉土的認識,因了解而喜愛我們的鄉土,並進而為它奉獻一份心力,才是最真實的情懷。現在就讓我們從北投區旳地名沿革來對北投的發展作一番回顧吧!
* 北投區之地名及其緣由:
北投區名的由來,源自境內昔日平埔族番胞北投社社名。北投原為凱達格蘭番社所居,明天啟年間,沿河番社已有二、三百戶人家,除漁獵外,並挖硫磺為生;永曆年間,鄭氏為防清兵進攻,曾遣將進駐雞籠、淡水,並開築關渡至唭哩岸通路,在唭哩岸一帶大肆屯墾,從此淡江兩岸平野,時有漢人蹤跡,唭哩岸乃成為漢人在台北盆地最早開發地區;清康熙年間,郁永河由福建來北投採硫;乾隆年間開始發展為莊,北投莊因而得名。之後漢人來台已眾,台灣北部遂逐漸開發,但北投硫磺為人用以私造火藥,嚴禁私採;直到光緒十一年台灣建省,巡撫劉銘傳大興實業,硫磺因而開禁,年產大增,從此北投人口增加快速。清代末期隸芝蘭二堡轄內;日據民國九年改隸台北州七星郡北投莊轄域。日人據台後,復積極開發北投的溫泉,使得北投成為繁華之地。民國三十年升格為北投街;光復後民國三十五年一月一六日設北投鎮,隸七星區;翌年北投隸淡水區(七星區併入淡水區);三十八年與士林鎮合併為草山管理局;三十九年改稱陽明山管理局,行政區仍屬台北縣;民國五十七年七月一日改隸台北巿,成立北投區,惟行政業務仍由陽明山管理局處理,直至民國六十三年管理局裁撤後,始由台北巿政府管轄。
北投區在日據民國九年為北投莊,下轄石牌、唭哩岸、北投、頂北投、竹子湖、嗄嘮別六個大字(大地名),今以各大字為範圍,介紹各特殊地名:
一、石牌—其地初為山胞耕墾,雍、乾之初,漳州人賴、魏、謝三姓來此開闢,以侵佔山胞土地;時起爭端。乾隆一七年,淡水同知曾日瑛,為確定漢番地區之界限,立石於民番交界處。碑記云:「奉憲分府曾批斷東南勢田園歸漢番管業界」,故此地初名石碑,後音轉,乃曰石牌。石牌地方的漢番界碑數不詳,但有一今豎立於石牌派出所庭園內,可入內參觀。
1.軟橋—在文林北路上,即今溝通士林、北投的石牌橋,下有磺溪流經。石牌橋昔日是座木橋,橋身柔軟、人車行走上面會晃動,故名。今路邊有座「軟橋褔裕宮」牌架,往前走約五分鐘左右,可抵褔裕宮。
2.港墘—今中正高中後側一帶,即褔裕宮側,昔日位居港邊,故名。
3.頂湳子—閩南語稱潮濕泥濘之地為「湳」,昔日榮華里多泥濘濕地,在榮華三路、東陽街口一帶稱頂湳子,該地有座浦子廟—褔安宮。
4下浦子—在今明德路,明德國中一帶,磺溪公園以西。另外,隔磺溪對岸天母忠十二路一帶稱過溪湳,簡稱湳子,為士林區所轄。
5.魏厝—今明德路五一號,為魏家古厝,堂號「新鹿」。以北為頂魏厝,以南為下魏厝。
二、唭哩岸—又作淇哩岸、奇里岸等,指今唭哩岸山之南側地帶。唭里岸即平埔族語Ki-Irigan之譯音字,意為海灣。此地在往昔為舊淡水河自北突出的彎曲地帶,形似海灣,可能以此命名。唭哩岸開發極早,為淡北農業發祥地。康熙八年,褔建同安、漳州移民建慈生宮於唭哩岸街(立農街),奉祀五谷先帝。乾隆之際,建有唭里岸莊。唭哩岸街在早期因居淡北古道要衝,且為淡水河岸的貨物集散地和吞吐港,故商店、客棧、酒家林立,巿況繁盛。但自日據以後,北淡公路改道,又有北淡鐵路之興建,加上水路淤淺,日人又將官署設於士林,並致力開發北投溫泉等諸原因,唭哩岸的地位一落千丈。沒落的唭哩岸,近年來已成為大石牌的一部分了。唭哩岸的物產除稻米外,昔並以建築用石材著稱。但自台灣光復後,鋼筋水泥式建築林立,石材產量因而日減,加上後來陽明醫學院建校後,為了水土保持,乃全面停止開採,「打石山」也將成為歷史名詞。
1.頂街—立農街約在立農國小以東部分稱頂街,頂街內有慈生宮。
2.下街—立農街約在立農國小以西部分稱下街,今下街路面寬於頂街。
3.竹仔巷—指立農街二五七巷而言,昔日路旁多大麻竹,故名。
4.賊洞—在唭哩岸山陽明醫學院山麓,乾隆年間因有海賊棲息其間,故名。後經官兵圍剿後,已將洞囗封閉。
5.五人公—今榮民總醫院院址,本為農田,昔日有五人合夥共同種植,故名。
6.海防厝—又稱海洋厝、海王厝。在今石牌路綜合市場一帶,清代此地駐有防守淡水河的兵士,故名。
7.垃圾市—東華街二段一帶,以竹子搭建而成的一長排市場。為配合當地職業婦女,多於下午三、四點開始營業。早上正當別的市場內人聲鼎沸之際,此地卻一片死寂。今則因捷運工程經過已不復見,對面雖又形成一小型黃昏市場,但已不具昔日規模。
三、北投—其地與頂北投一帶原為平埔族北投社社址,平埔族之 Patavw即「巫女」之意,相傳昔日有巫女住此地而名。康熙中葉,有泉州人洪、陳二姓入墾。
1.土地公埔—又稱「廟仔埔」。指清江路南端與北投溪交叉口在今石牌路綜合市場忠義新村一帶,昔日未開墾時為一片平坦開闊地,有土地公廟一座,故名。
2.頂土礱間—土礱間為舊式碾米店之稱,清代中央南路二段文昌宮以北,開設有土礱間,故名。
3.下土礱間—意義同上,而位置在文昌宮以南,此地現為土地公埔之延伸。
4.瓦厝內—北投陳姓袓厝之一。位於清江路南端與三合街二段交叉處。建於光緒二年,係清江路第一座瓦厝,故稱。正廳上書「紫薇高照」四字。
5.大籬笆—清江路中段(瓦厝內、仁記內之間)慈后宮一帶,其地住宅昔日多圍以竹籬,故名。
6.仁記內—大籬笆北方清江路一二一號所在,亦為陳姓袓厝之一,「仁記」為袓厝之名,今為公廳。
7.大區園—指清江路慈后宮以北的大片田地而言。
8.菁仔宅—與大區園相連,在仁記內之北。清代一陳姓人家種植大菁,成熟後於此加工製成染料,故名。
9.店仔囗—中正街與中央南路一段交叉囗,清代及日據初期為北投地區農產品及魚肉交易中心
10.下店—又稱中街仔,即今中正街,與頂店同為清代北投最早興起的街巿,今多以住家為主。
11.頂店—大同街、豐年路一帶,清代設有店舖,故名。其地又有下列小地名:
(1)陳袓厝—大同街一四號。此為北投最大的陳袓厝,忠義的陳祖厝次之。
(2)學仔內—名稱來自清代於此設立私塾教學而得名,址在大同街三四巷一九號,即北投國小左後方,係一大三合院瓦厝,後因北投國小擴建,已日漸縮小。
(3)孝坊(孝坊腳)—指豐年路,其地因建有周氏節孝石坊,故名。清代陳玉麟之妻周絹娘,早年喪夫,守節撫孤,奉翁姑至孝,經地方官轉報朝廷,道光三O年奉准建石坊,今仍多為完好。民國六十四年,台北巿文獻委員會在坊上立「周氏節孝坊沿革記略」碑乙方;民國七十四年內政部正式核定為三級古蹟。
12.下田寮—指十信商工一帶,其地昔日為農田,散居著幾戶人家,故名。
13.五崁仔—今中央南路一段二五巷中興戲院一帶,昔有五間店面,故名。
14.豬屠—今北投巿場前磺港溪沿岸一帶,橋後的低矮平房即為昔日的屠宰場,故名。
15.赤牛稠—今薇閣國小一帶,昔日為牛稠,多飼拉車、供奶的赤牛,故名。
16.七虎球場—今光明路軍公教褔利中心後方.昔日為陸軍七虎籃球隊的訓練場地,故名。昔經常放映電影。
17.磺水間—今中山路北投民眾服務社所在,建於民國二年,其下層為昔日之公共溫泉浴堂,故稱。又因其建材為紅磚,也稱「紅磚仔厝」。
18.地獄谷—在林泉里,又稱玉泉谷。該地初湧出之溫泉,熱度達沸點,蒸霧如玉,故稱。日據時期曾有人誤踏該處軟地溺斃,而稱地獄谷:民國七一年,台北巿政府整建該地,改稱地熱谷,以符其實。
19.頂公館—清代在奇岩里公館路一帶設有官府衙門,故其地名為公館。頂公館是指今奇岩派出所一帶。
20.下公館—址在今奇岩新村一帶,又因其地昔日設有牛稠飼牛隻,故又有牛稠內之稱。
21.王爺宮仔—在公館路、崇仁路一段、磺港路三段交叉口鎮安宮一帶,因供奉蘇府王爺,故稱,鎮安宮亦稱王爺廟,日據時期設有火車站,站名誤書為王家廟,沿用至今。
22.踣死猴—踣即跌的意思。在奇岩路威靈頓新村一帶,山勢陡峭,昔日山上多猴,曾有猴子在山谷中跌死,故稱。
23.大磺嘴—指石壇路惇敘高工下面的大硫磺溪谷而言。因多年的開採硫磺,久之形成狀似大口嘴之硫磺峽谷,故名。民國七十四年,台北巿文獻委員會於此立「清郁永河採硫處」石碑。
24.楓仔埔—即今新民路一帶山坡,昔日多楓樹,故名。今在新民國中及陸軍八一八醫院一帶,仍可見一些楓樹。
25.文椅背—北投第一公墓,即陽明山公墓所在,其地左右有山環抱,後有屏障,狀如交椅,故名。
26.頂八仙—清代基隆河畔關渡平原上,散布著八個以竹林為圍籬的小聚落,其地因濱河,居民出入多以船隻為工具,人稱「八仙過海」,故名八仙。另相鄰有中八仙、下八仙兩地名。
27.水挸頭—在今百齡五路憲兵隊側。昔日八仙地區灌溉,係引八仙圳之水,水圳至北投溪邊架木挸過河,將水導入田中,故名水挸頭。
28.磺田仔—中和街南段,金馬獎戲院一帶。昔日兩側田園係位磺港溪旁,且旱季有時以磺水混合其他水灌溉,故稱。
29.五分車路—昔淡北鐵路支線,從舊北投到新北投間,班次間隔時間短,故稱。
四、頂北投—因位於北投之北方高處,故稱頂北投。其地日據時期區分為三個小字:
1.山腳—其名稱係因位置在大屯山南簏。盛產柑桔及矽砂土,往昔上山極為不便,需攀登蜿蜒山徑,今則有復興三路可通。
(1) 中菁礐—菁是一種可作染料的植物,清代大屯山區產量頗多;「礐」閩南語音同「學」,意為坑地。昔日大屯山區有三個聚落設有菁礐,依其位置高低,分別命名為頂、中、下菁礐。中菁礐位在大屯山登山口清天宮一帶;頂菁礐在中菁礐上方約五OO公尺,三聖宮一帶;下菁礐在中菁礐下方西側,今只數戶。
(2) 二崎—閩南語「崎」為陡坡之意,二崎係由山下數起第二個陡坡。復興三路上在快抵大屯國小時,於路左有一「往二崎」之路標,即為通往二崎聚落。
(3) 粗坑—坑即溪之意。大屯國小一帶有山溪,石多水少,故名。
(4) 永春寮—大屯國小以東約三OO公尺處,其地居民係褔建永春人,早期拓墾建有草寮,故名。
(5) 頂社—北投番仔厝之一,在秀山里貴子坑溪上游山上,今幾已無平埔族蹤跡。
(6) 鬼仔坑—指今貴子坑溪上游一帶聚落。昔日當地居民養鴨,半夜多至水中生蛋,疑有鬼魂作祟,祭拜之則平安無事,故稱。後以名稱不雅,改為貴子坑。貴子坑溪今由不動瀑布以下築堤直通八仙入基隆河。
(7) 不動瀑布—又稱水咚咚,蓋以水聲稱之。日據時稱不動瀧(瀧音ㄌㄨㄥˊ急流的水),關於「不動」的說法,有今昔二說,昔說稱日人在該地建有日式神社一座,供奉不動明王,故稱;今說則根據台北巿政府建設局說法,乃此地貴子坑一帶山上產白土(瓷土),經商人墾林由上往下開採,遠望如一白瀑,稱不動瀑布。後來亦將此地的這一真實瀑布稱為不動瀑布。
(8)牛埔仔—在中和街慈航寺一帶山坡地,昔日為一片墓地,農家多放牛至此吃草,因而稱之。
(9)老鼠病院—今中和街底,榮民暫住的日式大院。往昔流行鼠疫,許多榮民多被送至此地休養,故稱。
2.十八份—即今泉源里,份又作分。清代拓墾之初,泉州人詹、王、曾、陳、吳等姓,向山胞承購土地開闢—地分十八份,故名。
(1)頂湖—東昇路北端,泉源國小東北七OO公尺處。其地為一盆地小聚落,故名。
(2)嶺頭—泉源路上土地公廟附近,地名乃因其位於十八份山嶺上端。日據時以王姓勢力為最。
(3)嶺下—又作嶺腳。十八份山嶺下,由嶺頭旁下坡小路可抵。日據時以郭姓勢力為最。
(4)中正山—十八份北,高六四六公尺。其名乃因 蔣公生前意屬此地為死後葬所,但後來選上慈湖。山坡上植有「中正」二字。
3.紗帽山—即今之湖山里。名稱取自境內的紗帽山,紗帽山係大屯火山群之一火山錐,狀似紗帽,故名。
(1)磺坑內—一名磺溪內,指陽明山中山樓一帶,東臨磺溪,且為溫泉聖地。
(2)紗帽橋—紗帽山陽投公路近湖田國小一帶,地多溫泉區。
(3)中山樓—為慶祝 國父百年誕辰而建,於民國五十五年底完工,大樓造型由名建築家修澤蘭女士所設計,中國宮殿式建築,金碧輝煌。中山樓為中央所屬單位,重要集會多於此召開,無特別通行證無法入內。
(4)草山—即今之陽明山,以山上多茅草,故稱。
(5)湖底—紗帽山西麓湖山國小一帶,因其四面為山所圍,形如湖底,故名。
五、竹子湖—即今湖田里,其地名源自其南方湖田國小及派出所一帶,昔日為一竹木茂密之小盆地而得名,並非真有其湖。
1.東湖—指竹子湖派出所及湖田國小一帶,係竹子湖地名之原點所在,而在今日竹子湖一帶位居東側,故稱東湖。其地昔日又名更仔寮,因日據時代在此設寮雇更夫巡邏,因以名之。另於東湖上方有頂湖、下方有下湖等地名。
2.水尾—長春農場下方,地處山溪尾端,故名。夏季時烤肉、飲茶風氣盛,並有土雞出售,是一避暑地;冬季則因山上風大,人煙稀少。上述頂湖、下湖、水尾皆位在環繞竹子湖的產業道路上。
3.七星山—又稱七星墩,據說乾隆二十五年余文儀續修台灣府誌上所載:「七星山,七峰錯落,圓秀如星,故名。」可知其名稱由來。
4.夢幻湖—昔稱鴨池,因早年有許多水鴨棲息之故。冬季多雲霧,在東北季風的吹拂下,如夢似幻,故稱。今則因湖中罕見的水韭而成為生態保護區。
5.鹿角坑—因山溪縱橫交錯如鹿角,故稱。今為生態保育區,須向國家公園管理處申請通行證才能進入。
6.馬槽—在陽金公路馬槽橋一帶,因溪谷狀似馬槽而得名。當地多溫泉,但地層不穩,常有崩坍。馬槽又稱馬槽尾或尾槽,馬槽頭則指夢幻湖一帶。
7.擎天岡—七星山東,高七七一公尺,兩旁的山都在八OO公尺以上,顯得此地特別低平,故稱。有人稱為大嶺,為鞍部、關囗之意:又有太陽谷之稱,因夏季至此遊玩,陽光烈烈,無樹遮蔭。
8.大屯山—早期稱大遯山或大洞山,又稱奇獨龜崙山,山名起源據說與凱達格蘭平埔族「大屯社」有關,後社名轉為山名。
六、嗄嘮別—亦為凱達格蘭平埔族社名,原住於八里鄉挖子尾附近,社名小八里坌社,後被荷蘭人驅逐至關渡山麓。又可分為下列兩個小字:
1.嗄嘮別—以水磨坑溪與北投為界,清代溪以東為平地人,以西為山胞,從溪頭到溪尾,山上至山下全是番社(頂社、中社、下社),因此水磨坑溪又有番仔溝之稱。
(1)跑馬場—即今中央北路二段復興崗址,其地於日據時期為一賽馬場所,又稱競馬場。
(2)石頭厝—今稻香里外交部宿舍致遠新村一帶,初亦為山胞所居。地名由來有二說;一說昔日為防盜,建有石牆:另一說則為昔日山上崩下許多石頭,居民就地取為建材。
(3)碑子頭—又作埤仔頭,在稻香里中影製片廠一帶,昔日地多埤池,故名。在其後方稻香超巿一帶,昔為一平埔,又稱碑子埔或碑子後。
(4)牛路巷—指今中央北路三段五二巷。昔多牽牛由此巷至山上墓地吃草,故名。此巷盡頭為昔土地公旗。(註:山下的土地公廟,每於初一、十五在山上插起旗幟,通知附近居民別忘了吃齋拜佛,故稱。)
(5)港子尾—在舊忠義火車站一帶,因地處昔日淡水河航行尾端而得名。光復後改稱忠義,此名乃因忠義廟(行天宮)的興建,其後方山嶺一般稱為忠義山。
(6)陳袓厝—在舊忠義火車站下方,今則因捷運工程而遭拆除,祭祀移至對街桃源國中旁的陳懷公紀念堂。
(7)公司埤—今桃源國中所在。乾隆初年,泉州人陳懷率族遷此;向山胞承購土地開闢,族人合力鑿大埤,灌溉田園,以名公司埤。今其右建有陳懷公紀念堂。
(8)仙窟—在嗄嘮別山圓仔湯嶺,由今稻香蜿蜒而上近北淡界處(其地附近可見一「台北巿界.台灣省界」牌)。相傳古時有位神仙為了找尋徒弟,至此掘土做湯圓出售, 一碗二文,二碗一文。一般人多付一文吃二碗,好不容易有位年青人心覺不平,付了二文吃一碗,神仙認為他很誠實,於是現出原形,收他為徒。因年久日深,遂成一巨穴,後為埤地,故名仙窟。今已乾涸,地多雜草與相思樹。許多書上以淡水境小坪頂國華高爾夫球場前埤池為仙窟,乃謬誤之載。
(9)土虱洞—土虱性喜群居在小洞中,故本地人以土虱洞比喻擁擠之狀。在桃源國中左後方山谷中,因地狹人稠,故名。
(10)蚵仔坪—在志仁商工一帶,此地清代濱臨河海,為蚵之集散地,故名。
(11)頂茄冬腳—嗄嘮別昔日多生茄苳樹,頂茄冬腳在今關渡國小一帶:下茄冬腳則在中央北路四段舊關渡火車站一帶。
2.關渡—指今大度路以南關渡半島而言。現關渡二字即取自諸羅縣志所載「關渡門」之關渡。淡水河出台北盆地口之東岸,附近河寬僅四百公尺,有大屯、觀音二山支脈伸至此,形成峽門,因兩岸為山崖所挾峙,故名。早期文獻作干豆、江頭、乾竇、甘答、肩脰等皆同音字,疑為平埔族之譯音字。
(1)店仔尾—指今大度路三段三O一巷前段而言。關渡在清代商店林立,街巿繁盛,店仔尾這一帶地處其尾端,故名。
(2)渡口—今關渡宮前關渡港渡船口處。
(3)山後—指關渡山以西臨淡水河部分,關渡宮舊址在此。此地與淡水河對岸獅子頭所挾之處,即聞名之關渡門,淡水八景的「關渡分潮」在此。
結語:
以上所介紹之眾多地名,皆須以台語發音,才能顯出它的鄉土風味。家中若有年老長輩或左鄰右舍有賢能長者,不妨向他們作一番求證,一定更能獲益匪淺。當然如果你是從外地搬來北投的,也可藉此機會對北投做個初步認識,將會更認同此地。